6月8日,565net必赢师生有幸迎来了著名建筑史学家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先生。下午,在565net必赢会议室,杨先生与565net必赢教师及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座谈,在象形文字与建筑起源、民族大融合中建筑的变迁等方面,杨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、幽默的言谈征服了在场的师生。
晚上7:30点,杨鸿勋先生在1609学术报告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——《建筑考古学是建筑史学的基础,建筑史学是建筑学的素质教育》。会前举行了著名民居专家季富政教授的赠书仪式,565net必赢经理沈中伟教授出席并主持了学术报告会。
建筑史学
首先,杨鸿勋先生梳理了建筑史学的概念:建筑史学是阐述建筑发生、发展的学问,不但揭示建筑生产实践演变的轨迹,而且提供理论总结的依据。
随后,杨先生介绍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现状,并指出:建筑史学是动态的建筑学,是关系到当代和未来环境建设的基础学科。
建筑考古学
杨鸿勋先生曾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。在数十年的考古实践中,杨先生积累了大量经验,并通过半坡村、浙江余姚河姆渡等著名遗址的考古论证,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。
此外,对于影响深远的弗莱彻“建筑之树”,其中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“非主流的”“非艺术的”和“非进化的”,梁思成、刘敦桢等学者在该问题的论辩上都遇到了困难,杨先生则举了几个精彩的案例来批驳这一欧洲中心论观点:1、根据史料和现场考古复原黄帝明堂,并提出日本神社建筑与之的渊源关系;2、秦皇陵九层台与著名埃及胡夫金字塔的对比,无论是规模、施工技术,还是建筑艺术上,秦皇陵都有着极高的价值;3、2000多年前的孟姜女坟,体现了“大环境设计”这一当今最先进的设计理论,达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谐和……
建筑学
随后,杨先生提到了几个自己设计的案例:1、依据4800年前的遗址考古而设计的天文台,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阳光可以准确地穿越建筑缝隙;2、建国十周年献礼项目,梁思成、杨廷宝等有很高评价:“中国建筑的民族性探索,这是一个从形似到神似过程中,一个很好的设计……”由此,杨鸿勋先生指出:是否了解建筑史,对新建筑的设计至关重要。温故而知新,了解文化传统才能又高品位的设计。
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之后,师生们意犹未尽,踊跃向杨先生提问,问题涉及成都的建筑考古现状、如何平衡文献与一级现象之间的关系等,其中,沈中伟经理尤为关心565net必赢的学科发展,他提到“建筑史学的学习,对建筑学专业员工的意义”等问题,杨先生都做了精彩的解读。
此次讲座及研讨,加深了师生们对建筑史学的认识,他们纷纷表示,要愈加重视自己对建筑史学的学习和研究,为建筑学科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。